论"空中书院"之兴起

——兼谈当代求知者之新途

近来常闻街谈巷议间有所谓"广播电视大学"者渐成气候。"彼亦大学耶?非大学耶?"市井中人往往交头接耳作此问语。

"学堂岂可悬于虚空?师者不在堂前训诂而传道于匣中机器乎?"某乡绅捻须而叹

此言差矣!诸君不见如今之世道:

  • 纺织女工夜半持卷在缝纫机畔
  • 田间老农荷锄归来听匣中讲学
  • 街头小贩趁生意清冷时翻看讲义

一 旧时明月照今人

忆昔科举时代寒门子弟求学之苦:徒步千里拜师者有之[1],凿壁偷光读书者有之[2],终其一生不过求个功名出身。

旧时私塾现代电大
求学门槛束脩之礼难备
(需白银十两)[3]
报名即可入学
(费不过月薪)[4]
需科举功名担保[5]凭身份证登记即可[6]
*数据来源:《清代科举实录》《当代继续教育年鉴》整理而成

二 新学旧弊两相参

  1. 优势所在
    • 时空桎梏尽破:工厂宿舍可为书斋/凌晨子时亦能问学
 
        

按:

        

某工厂女工张氏尝言:"往日总觉墨水喝得不够,现下机器轰鸣声里竟能听先生讲微积分,这光景十年前做梦都不敢想。"此言虽糙,理却不糙。

    

三 真金何惧火炼?

    

电大生源质量存疑之说久矣。

         
        
真学问在骨不在皮:
        
昔孔夫子周游列国尚在牛车颠簸中传道授业,今人倒嫌广播音质不美?
        
活水源头自在心:
        
唐宋八大家未必都经科举正途出身,韩愈三试不第却成文坛泰斗[7],可见学问之事原不在门户高低。
    

四 路在脚下延伸处

         
        

"我辈当为开路先锋而非拦路虎。"             

            某教育家曾掷地有声:"与其纠结文凭是否镶金边,不如先问腹中可有真才实学。"
         

    诸君!当此知识更迭如飞瀑的时代※若仍固守陈规视新事物如洪水猛兽※岂非自绝于时代乎?愿天下向学者皆能循着适合自己的道路※在这求知的长夜里走出属于自己的星光※——是为记。

        
        

[注1]《宋史·欧阳修传》载其幼年以荻画地学书
           [注7]《新唐书·韩愈传》记其贞元八年方登进士第
           [其余文献因篇幅所限从略]

           (本文系作者实地调研后有感而作)

     透明占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