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那报名的银钱

近日听得坊间议论纷纷,说甚么成人高考的勾当。这年头但凡沾着"考"字的营生

一、衙门里收的买路钱

却说那报名时必要交的银两名曰"报考费",倒似水浒里剪径的强人立在山头喝一声:"要从此路过..."各地衙门定价也蹊跷得很:
江浙地界百二十文
巴蜀之地百三十文
更有甚者考前要交"防疫捐",美其名曰消毒之资

"凡进此门者皆须纳捐" ——某处考场告示

二、书本里的春秋笔法

  • 正版教材每套三百文起
  • "状元笔记"纸贵如金
  • 历年真题册子油墨未干便要价五十文

某日见一书贩吆喝:"这位客官可要买'保过秘籍'?只要五百文包过三科!"细看原是前朝废纸装订成册。

三、学塾里的新式买卖

班别课时银两附赠品目
"进士班"三千六百文/季"名师押题宝典"三卷
"探花班"六千八百文/季"密授答题诀窍十二式"光盘一张

注:另有名曰VIP班的私塾索价万二千文不止...

余话·且看这新科举子们如何自处?罢!罢!罢!且取笔砚来记下这世道——当真是学问也要兑成银钱称斤论两地卖么?呜呼哀哉!此般景象真真叫人哭笑不得。

城南王铁匠欲考机械工程科
购书费耗三月薪火钱
又报周末补习班需预支半年工银
昨见其在当铺前徘徊良久
终将祖传铁砧典当...
——————————————————
此为笔者夜行市井亲闻目睹之事
绝无半点虚言妄语
诸君可自行揣度其中滋味
    

唐时白居易有诗云: 宣城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 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 少夺人衣作地衣。 今以此诗赠诸办学商贾共勉之。 民国十三年秋于未名斋灯下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