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那"求知费"的勾当

近来听得街坊间议论纷纷道:"如今这世道连求学问都要交买路钱。"初时只当是闲人嚼舌根子的话头罢咧!待到亲身往衙门走一遭方知此言不虚。

"报名费三十元整"

——某省考试院告示

这白纸黑字的数目字倒叫人哑然失笑。三十大钱在当下能换得甚么?不过三碗阳春面的价钿罢了!可这三十元真能见得学问的门槛么?且看那后续的章程:教材费二百又八十元,"辅导材料"百二十元,"网络服务费"五十元...活脱脱像是老妪缠足布似的层层裹将上来。

一、各路的豺狼虎豹

  • 江浙之地:考务费八十元整 杂项支出二百有余
  • 巴蜀之乡:"建档立卡"另收百二十文 名曰扶贫实则盘剥
  • 岭南诸郡:"网上缴费通道维护费"二十文 端的发明新税种的本事

某日见报载某私塾招摇撞骗之事:名为助学实则敛财,"保过班"索要五千银洋之巨!那些个寒门子弟捧着家里卖猪粜米的铜钿来求学问之道者何其多也!倒叫我想起《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的光景来。

二、看不见的手掌印

名目
交通住宿

这些个账目何曾写在明面上?便如那暗夜的鬼火般时隐时现。穷苦人家想要识字明理竟比登天还难!我忽而想起孔乙己数茴香豆时的模样——「多乎哉?不多也。」这般酸楚如今倒成了普罗大众的写照。


三、旧时的月光照今人

《阿Q正传》里有句话:「我要什么就是什么」——如今的学堂倒把这精神学得十足十了。想当年私塾先生不过收些束脩米面而已如今这般巧立名目真叫人大开眼界! 有位乡邻李二叔前日来诉苦:为着儿子报名考试前后花费两月工钱有余。「原想着考出来能谋个好差事谁料这门槛竟比衙门还高!」说罢蹲在门槛上抽旱烟那烟圈儿打着旋儿往上飘倒像是无数个铜钱在天上飞。 我忽然忆起《狂人日记》里的句子:「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今时今日这「吃人」二字怕是要换成「吃铜钿」罢? 四、光明何处寻? 虽说世道艰难到底还有几分正气在民间: 有志愿者自发组织助学团免费辅导功课; 某些书院对贫困生减免杂项费用; 更有仁人志士上书谏言改革考试制度... 然则这些终究如暗夜萤火难成燎原之势。 某次听茶馆说书先生讲古: 宋朝科举舞弊案发后朝廷设立糊名誊录之法... 台下有人笑骂: 「若放在当下怕是要收'防作弊服务费'了!」 满堂哄笑中透着几许苦涩。 结语: 教育本是开民智的利器而今却被做成买卖。 三十元的报名费不过是个引子, 其后种种犹如剥茧抽丝般榨取民脂民膏。 想起少年时读《呐喊》自序里的句子: 「假如一间铁屋子...」 今日的铁屋子竟是用银钱铸就! 呜呼! 何时才能打破这金钱的桎梏? 让天下读书人都能挺直腰杆说一句: 「我要的是学问不是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