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人生:从科举到现代社会的知识困境(30岁提升学历还有用吗)
而立之年读书论
一
京城茶馆里坐着些戴玳瑁眼镜的先生们﹐总爱把三十岁比作人生的界碑﹐仿佛过了这个年岁﹐人便该像晒干的咸鱼般定型了。他们嘴里说着"三十而立"的古训﹐手指在茶碗沿上敲出笃笃的响﹐倒像是衙门里惊堂木落下的声响。
前日遇见祥林嫂似的妇人﹐攥着油腻的抹布在街角发怔。"三十好几的人还去考学堂?"她浑浊的眼珠突然放出光来﹐"我娘家表弟读了三年夜校﹐现下还在城南纸扎铺当伙计哩!"话音未落﹐倒被蒸包子的热气呛得咳嗽起来。
二
学堂里的新派教员常举着粉笔在黑板上画箭头﹐说人生是笔直向上的曲线。这使我想起老家屋檐下的蜘蛛网——晨露缀在丝线上固然好看﹐可哪个虫子撞上去不是死路一条?
坊间流传着某位留洋博士的传奇:二十五岁得硕士﹐二十八岁取博士﹐三十岁已在大学堂里当教习。这般故事听多了﹐倒像是戏台子上的连本戏文。
前清科举废了百余年﹐可那顶隐形的方巾仍在人头上飘着。茶馆跑堂的阿贵前年考了会计证证﹐至今还在给掌柜的端茶递水——证书压在箱底生了霉斑。
三
夜校窗棂透出的灯光总让我想起坟地里的磷火。王家的三小子白天在码头扛大包﹐夜里就伏在那点光亮下抄笔记﹕微积分符号像蚂蚁爬满草纸。
年岁 | 市井言语 |
---|---|
二十 | "后生可畏啊" |
二十五 | "正当其时" |
三十 | "老大不小了" |
这世道对读书人的期许竟比当铺朝奉还苛刻些——过了三更天便不收货了似的。
四

(图:某夜校藏书楼残卷)
注:城南图书馆藏有光绪年间《格致汇编》残本七册
- 张举人五十中进士的故事早成了笑谈
- 李大脚四十学洋文被编成莲花落传唱
- 赵家媳妇夜间读报竟遭婆母撕毁
(甲)新式科举论
"专升本""在职硕士"这些新名词儿‚活脱脱是给旧棺材刷了新漆‚闻着总带着股霉味儿‚我疑心这又是孔乙己们的长衫改制的。
(乙)实用主义辩
某留学归来的周先生常念叨: "教育投资回报率 = (预期薪资 - 机会成本)/学习年限" 这般算式用在活人身上‚倒像是屠户案板上的斤两计算。
五
> 但究竟有没有用呢?<< >>西三条胡同的老槐树最知时节——它见过留辫子的童生‚剪短发的学生‚如今又看着穿西装的研究生匆匆走过。树皮皲裂处嵌着各色小广告:"速成本科""论文代笔"云云。
深夜砚台冻住时‚最宜思索这问题:
当知识变成秤杆上的准星‚读书人与贩夫走卒又有何异?
那灯火通明的自习室里坐着的‚究竟是求知的魂灵还是待价而沽的商品?
——癸卯年霜降夜记于京师南隅
(文中人物皆系虚构‚万勿对号入座)
完
文中部分掌故参考《越缦堂日记》及《清稗类钞》
校订者注:作者晚年手稿此处有眉批:"教育本无年限‚人心自设藩篱"
编辑先生钧鉴: 贵刊所载《而立之年读书论》一文甚妙!仆今年四十有二正在备考... (因篇幅所限后续内容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