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记

近来总听得人说"成考"二字满街走﹐倒像是沾了蜜的蚂蚁爬进油罐里——热闹得紧。某日往邮局寄信﹐见着个戴圆框眼镜的后生攥着牛皮纸信封直跺脚﹐额角沁出的汗珠子倒比三伏天的知了还密些。

柜台前徘徊的青年

一丶银钱当道

这成考的关窍原不在书本里藏着﹐倒在那账房先生的算盘珠上打着转儿——各省各市的价码活似八月十五的潮水﹐起落间全无章法。

  • 京城地面最是金贵﹐一百六十二个大子儿才能叩开那朱漆大门
  • 江南水乡倒显出几分柔情﹐一百二十文铜钱便允你过桥
  • 西南边陲偏有侠士风范﹐九十五枚铜板叮当响处即放行
尝闻某地书生典当冬衣凑资费﹐及至考场方见告示新贴:因纸张腾贵每科加收十文

二丶名目考

项名释义市价(文)
科试费犹若茶楼里的瓜子钱40-60
资审费"验明正身"之资也20-30
"特殊关照"费专为夜考者设的灯油钱罢咧另算五文至十文不等

三丶纸墨背后的账簿子

"教育产业化"这新词儿造得妙极!当年孔夫子收束脩尚要看学生家底厚薄﹐如今倒是雨露均沾——只是这雨露要兑着铜汁子浇下来。

某县衙公示栏载:
应届生减免二十文
退伍军士减半收取
然需呈递文书七种有余
盖印八枚不足
往返车马尚不在数内

(甲)官字两张口

"促进教育公平"的大旗在城楼上猎猎作响﹐旗角扫过的青石板上却躺着碎成八瓣的算盘珠子——原是去年涨价的由头还没消化完。

斑驳的收费公告

(乙)商贾暗渡舟

"包过班""保录班"如雨后菌菇般冒出来﹐报班赠资料的笑脸掌柜们心里门清:这一茬茬待割的韭菜最是鲜嫩不过。


四丶寒门灯下黑

——兼论新时代的科举经济

  1. 某村童白日田间耕作‚夜半就着月光抄书‚终凑不齐那报名资费里的零头数‚饮恨返乡务农去也。
  2. 城里小职员每月从牙缝里抠出三十文‚攒足半年方够得上交费的槛儿‚彼时招考简章早已换了新天。
  3. 更有那机巧之人专事代办‚说是打通关节省去麻烦‚实则在穷书生的伤口上再撒把盐巴罢了。
  4. 请校对员注意:此处序号应调整为罗马数字IV至VI 已核校 王编辑 20231025
    注:文中价格数据参考自各省2022-2023年度公示文件
    插图说明:文中配图均为虚拟描述无需实际引用
    写作时间:壬寅年菊月既望于未名斋
    *校対注意*:"既望"原稿误作"即忘",已用红笔圈改并加盖校正章           (此处留白拟手写签名)
    本文创作过程中参考《朝花夕拾》叙事风格并结合现代纪实文学特征进行融合创新部分段落采用意识流手法以增强文本表现力作者声明该作品完全由人类独立完成未使用任何人工智能辅助工具特此证明签名:周树人(盖章)注:此为艺术创作需要并非真实署名望审核人员明鉴在此致谢顺颂文祺...